菌芋的功效及作用

别名异名

卑山共(《吴 普本草》),莞草、卑共(《名医别求》),茵蓣(《千金方》),因预(《本草纲目》)。

药理作用

茵芋碱有麻黄碱样作用,可升高麻醉猫血压增强瞬膜收缩,加强肾上腺素对血压及子宫作用。加强猫或兔的在位子宫收缩,抑制小肠收缩及扩张冠状血管等。此外,还能提高横纹肌张力,加强脊髓反射兴奋性,此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之兴奋有关;在切除肾上腺后,其作用仍可保持。它对神经节无作用,对可卡因无增强作用,对猫或大鼠的神经――横纹肌制备亦无显著影响,不翻转拟交感药的作用。其作用虽与麻黄碱有许多类似处,但强度较弱。小鼠在皮下注射600毫克/公斤以上时,可出现抑制,共济失调,但不致死亡,对蛙50―l00毫克/公斤时可出现显著的兴奋现象,提高横纹肌张力,200毫克/公斤时则可致死。猫皮下注射50毫克/公斤,无明显变化,早年以为它是一种肌肉毒,可引起蛙强直,剂量较大,亦可抑制心脏肌肉。如静脉注射于兔。可引起心肌抑制甚至麻痹,血压逐渐降低,最终动物发生痉挛而死。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

2、切制 稍润,切碎,干燥。

性味归经

【性味】辛、苦,温,有毒。

【归经】入肝、肾二经。

功效主治

1、祛风除湿, 《神农本草经》:“茵芋,主诸关节风湿痹痛。”本品辛、苦,温,入肝、肾二经;可用治风湿痹痛,四肢挛急,脚气等证。

2、益肾强筋,可用治脾肾阳虚,寒湿凝滞之两足痿弱症。此症多由寒月久坐久立湿冷之地,寒湿之气上入经络而成。或为素体脾肾阳虚,运化无权,使寒湿内困,水饮内停,下注足胫所致。证见:腿脚肿胀,软弱无力,肌肤疼痛或不仁,畏寒肢冷,转筋挛急,掣痛难忍,舌苔白滑,脉沉细或弦紧甚或兼见周身关节疼痛,畏寒肢冷,腹胀泄泻,头痛呕逆等证。本品苦温,入肾经。苦可祛湿,温可散寒;祛湿散寒,温通经络。则诸证自除。

鉴别应用

独活性味辛、苦,温。归肝、肾、膀胱经;功效:祛风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独活辛散苦燥,善祛风湿,止痛,风寒湿邪痹着于肌肉关节者,无问新久,均可应用,尤以下部之痹证为适宜。茵芋辛、苦,温,归肝、肾经。功效祛风除湿,可用治风湿痹痛,四肢挛急,脚气。二药同治风湿痹痛,是为相同之处。然不同点在于;茵芋可用治全身关节痹痛;独活对下肢关节之痹证适宜。

用法用量

内服:浸酒或入丸剂(生药一日量0、9―1、8克)。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附子为之使;

2、本品有毒,内服宜慎。阴虚而无风湿实邪者禁用。

【配伍应用】

1、配秦艽,二药配伍,功效祛风除湿。用治风湿痹证,无问新久,或偏寒偏热,均可配伍应用。

2、配附子,用治寒湿偏盛,周身骨节疼痛较甚者为适宜,用之能祛除寒湿,温经止痛。

3、配防已 ,二药配伍,一寒一热,相须使用。可用治风湿痹痛,无论寒痹、热痹,均可使用。

4、配苍术,则疗效更著。苍术苦温燥烈,辛香发散,为治湿佳品,入里能燥脾湿,统治上、中、下三焦湿邪;走外可散风湿,以除留滞经络肢体之风湿。茵芋得苍术之助,则胜湿之力大增,成为临床治疗风湿痹证的常用之品。其性偏温,证情偏寒者最宜。

方剂制剂

1、茵芋丸(《备急千金要方》) :茵芋叶、铅丹、秦艽、钩藤皮、石膏、杜蘅、防葵各一两,菖蒲、黄芩各一两半,枯萝半两,蜣螂十枚,甘草三两。为细末,炼蜜为丸,小豆大,三岁以旧烛信每服五丸,三岁以上每服七丸,五岁以上每服十丸,十岁以上每服十五丸。主治小儿少小有风痛疾,至长不除,遇天阴节变便发动,食饮坚强亦发,百脉挛缩,行步不正,语言不便。

2、茵芋丸(《本事方》) :茵芋叶、薏苡仁各半两,郁李仁一两,牵牛子三两。上研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五更姜枣汤下,未利加至三十丸,日三,怏利为度,白粥补。治风气积滞成脚气,常觉微肿,发则或痛。

3、治贼风、手足枯痹、四肢拘挛方(《百病方》) :茵芋、附子、天雄、乌头、秦艽、女萎、防风、防已、踯躅、石楠、细辛、桂心各一两。上十二味,切,以绢袋盛,清酒一斜渍之,冬七日,夏三日,春、秋五日。药成初服一合,日三,渐增之,以微痹为度。

点击显示
· 臭梧桐-功效及作用
· 草乌头-功效及作用
· 透骨草的功效及作用
· 闹羊花的功效及作用
· 原蚕沙-功效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