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的功效及作用

别名异名

蚀胧(《神农本草经》),髦(《方言》),父(《说文》天马(《吕氏春秋》高诱注),螗螂、石螂(《尔雅注》郭璞), (《方言》)郭璞解),拒斧,刀螂、(《本草纲目》),斫父、斫郎(《说文解字注》)。

(螳螂)图片源于百度百科

药理作用

有镇静作用和有消炎作用。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

2、切制 捕捉后,用开水烫死,然后晒干或烘干,放干燥通风处。

性味归经

【性味】:甘、成,温。

【归经】入心、肝、肾三经。

功效主治

1、镇惊安神:螳螂性咸温,入心肝经,心者精神之舍,智意之源,常欲安静,则精神内守。若神气怯弱,突然遭受意外的惊怖,必致精神伤动,神气愤乱,因而出现惊叫急啼,面色时红时白,惊惕不安,如人将捕之状,因舌为心之苗,心经积热又可出现吐舌。脉象弦滑。乍大乍小。治宜祛风镇惊安神,选用螳螂研末吹,疗效最佳。

2、活血散瘀:本药甘咸温,入肝心经,甘善补,咸又能软坚散结,温能通,入肝且柔肝,对于有瘀血,流行不畅,用此药疗效最宜。

3、消炎止痛:因外感风热之邪,上扰于头部,故出现头痛,鼻塞涕浊,咽喉红肿疼痛,甚至糜烂。治宜用螳螂加黄连研末,吹局部,有较好的清热解毒,散结止痛之功效。

4、鉴别应用:螳螂与全蝎均为虫类,都有镇惊安神之功效。但全蝎入肝经,偏于治肝经之抽搐,善于息风止痉,通络止痛,常用于急慢惊风,中风面瘫,破伤风等痉挛抽搐之证。而螳螂偏于入心经,治心经之惊病,善于治疗因精神失守而引起的惊瘸,功效镇惊安神,祛风止痛力小于全蝎。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一次量1至3个。

外用:研末,吹喉,或调敷。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血热无瘀者慎用。

【配伍应用】

1、配全蝎:本药为平肝息风药,有较好的解痉作用;祛风力强,对于抽搐频作,手足颤抖,舌强言蹇,头摇不止等疗效较好。螳螂为镇惊安神药,祛风力强于全蝎,对于惊抽搐疗效较佳,二药相配,祛风止痉安神力强,又可增加活血通络止痛之功,对于平肝熄风,镇惊安神用此二药,效疗最佳。

2、配黄连:本药属苦寒之品,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螳螂性温,解能毒散结,二药合用,一寒一温,一消一散,使清热解毒散结力倍增,对于各种疮疡,咽喉肿痛,甚至糜烂,用二药吹局部疗效甚佳。

3、配乳香:乳香为常用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药,本药辛苦性温,气香窜,偏入气分而善予调气,止痛力强。螳螂甘成湿,善于活血散结解毒,止痛力小于乳香。二药相配,增强了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功,一切外伤瘀血,痔疮血流不畅而成瘀滞,用二药治疗,有显著疗效。
方剂制剂

1、中分散(《圣济总录》) 螳螂一个、蜥蜴一个、赤足蜈蚣一条。上三味,同为细末。每用一剜耳,,吹入鼻内。功效主治:小儿急惊,定搐。

2、经验方螳螂一只(晒干)、净水片一钱、硼砂七分、正绿萼梅(去蒂)五分。共研细末,吹入喉内。功效主治:咽喉肿痛,或溃烂。

3、治痔疮方(《新本草纲目》) 烧螳螂(褐色者)服之。

4、治脚气方(《动植物民间药》)取螳螂体部,以饭粒捣和,包裹腿脚患处。

5、经验方(《中国药学大辞典》)箭镞入内。不可拔者,用螳螂一个、巴豆半两。同敷研伤处。微痒。且忍极痒。乃撼拔之。以黄连贯众汤洗拭。石灰敷之。

各家学说

1、《本草纲目》:“治小儿急惊风搐搦,又出箭镞,生者能蚀疣目。”“螳螂,骧首奋臂,修颈大腹,二手四足,善缘而捷,以须代鼻。深秋乳子作房,粘着枝上,即螵蛸也。房长寸许,大如拇指,其内重重有隔房。每房有子如蛆,卵至芒种节后一齐出。故《月令》有云,仲夏螳螂生也。”“螳螂,古方不见用者,惟《普济方》(按:应作《圣济总录》)治惊风,吹鼻定搐法中用之,盖亦蚕、蝎定搐之义,古方风药多用螵蛸,则螳螂治风,同一理也。”

2、《医林纂要》:“补心,缓肝、去风热,定惊痫。入心而能泄热气,散瘀血。”

 

点击显示
· 石决明的功效与作用-石决明图片
· 钩藤的功效与作用_食用方法
· 大血藤的功效及作用-中药大血藤图片大全
· 缬草的功效与作用
· 珍珠母-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