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是第几计-走为上计的意思-典故

2021-12-03 来源: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 作者:菜刀客

走为上计

走为上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六计。走为上,指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寻找战机,以退为进。这在谋略中也应是上策。何时走?怎样走?这里要随机应变,学问大得很。按语中讲的毕再通用缚羊击鼓蒙蔽金人,从容撤走的故事,就显出毕再遇运用“走为上计”的高超本领。

原文

全师避敌①。

左次无咎,未失常也②。

注释

①全师避敌:全军退却,避开强敌。

②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语出《易经·师》卦(卦名解释见前二十六计注)。本卦六四,《象》辞:“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是说军队在左边扎营,没有危险,(因为扎营或左边或右边,要依时情而定)并没有违背行军常道。

文言文

古人按语说: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度金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一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豫缚生羊悬之,置其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悬,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为空营,相持数日,乃觉,欲追之,则已远矣(战略考·南宋》)。可谓善走者矣!

解释

敌方已占优势,我方不能战胜它,为了避免与敌人决战,只有三条出路:投降,讲和,撤退。三者相比,投降是彻底失败,讲和也是一半失败,而撤退不能算失败。撤退,可以转败为胜。当然,撤退决不是消极逃跑,撤退的目的是避免与敌主力决战。主动撤退还可以诱敌,调动敌人,制造有利的战机。总之退是为进。

出处

这句话,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其实,我国战争史上,早就有“走为上”计运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

故事一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盛,楚将子玉率师攻晋。楚国还胁迫陈、蔡、郑、许四个小国出兵,配合楚军作战。此时晋文公刚攻下依附楚国的曹国,明知晋楚之战迟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荡荡向曹国进发,晋文公闻讯,分析了形势。他对这次战争的胜败没有把握,楚强晋弱,其势汹汹,他决定暂时后退,避其锋芒。对外假意说道:“当年我被迫逃亡,楚国先君对我以礼相待。我曾与他有约定,将来如我返回晋国,愿意两国修好。如果迫不得已,两国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现在,子玉伐我,我当实行诺言,先退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

他撤退九十里,已到晋国边界城濮,仗着临黄河,靠太行山,足以御敌。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国和齐国求助。

于玉率部追到城濮,晋文公早已严阵以待。晋文公已探知楚国左、中、右三军,以右军最薄弱,右军前头为陈、蔡士兵,他们本是被胁迫而来,并无斗志。子玉命令左右军先进,中军继之。楚右军直扑晋军,晋军忽然又撤退,陈、蔡军的将官以为晋军惧怕,又要逃跑,就紧追不舍。忽然晋军中杀出一支军队,驾车的马都蒙上老虎皮。陈、蔡军的战马以为是真虎,吓得乱蹦乱跳,转头就跑,骑兵哪里控制得住。楚右军大败。晋文公派士兵假扮陈、蔡军士,向子玉报捷:“右师已胜,元帅赶快进兵。”子玉登车一望,晋军后方烟尘蔽天,他大笑道:“晋军不堪一击。”其实,这是晋军诱敌之计,他们在马后绑上树枝,来往奔跑,故意弄得烟尘蔽日,制造假象。子玉急命左军并力前进。晋军上军故意打着帅旗,往后撤退。楚左军又陷于晋国伏击圈,又遭歼灭。等子玉率中军赶到,晋军三军合力,已把子玉团团围住。子玉这才发现,右军、左军都已被歼,自己已陷重围,急令突围。虽然他在猛将成大心的护卫下,逃得性命,但部队丧亡惨重,只得悻悻回国。

这个故事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都不是消极逃跑,而是主动退却,寻找或制造战机。所以,“走”,是上策。

故事二、楚国吞并周围小国日益强盛

楚庄王为了扩张势力,发兵攻打庸国。由于庸国奋力抵抗,楚军一时难以推进。庸国在一次战斗中还俘虏了楚将杨窗。但由于庸国疏忽,三天后,杨窗竟从庸国逃了回来。杨窗报告了庸国的情况,说道:“庸国人人奋战,如果我们不调集主力大军,恐怕难以取胜。”

楚将师叔建议用佯装败退之计,以骄庸军。于是师叔带兵进攻,开战不久,楚军佯装难以招架,败下阵来,向后撤退。象这样一连几次,楚军节节败退。庸军七战七捷,不由得骄傲起来,不把楚军放在眼里。军心麻痹,斗志渐渐松懈,戒备渐渐失去了。

这时,楚应王率领增援部队赶来,师叔说,“我军已七次佯装败退,庸人已十分骄傲,现在正是发动总攻的大好时机。”楚庄王下令兵分两路进攻庸国。庸国将士正陶醉在胜利之中,怎么也不会想到楚军突然杀回,仓促应战,抵挡不住。楚军一举消灭了庸国。

师叔七次佯装败退,是为了制造战机,一举歼敌。

故事三、维求计避祸

《三国三十六计》三八.走为上——姜维求计避祸

这个智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当姜维在祁山一带同魏将邓艾殊死战斗时,后主刘禅在成都,听信宦官黄皓的话,贪恋色,不理朝政。朝中大臣因后主荒婬,对国家前途不免忧心仲仲,一时之间,贤人逐渐离去,而小人却乘虚而入。当时有个名叫阎宇的右将军,什么功也没立,只因善于巴结宦官黄皓,居然爬得很高。他听说姜维在祁山战斗不利的消息,便求黄皓对后主刘禅说:“姜维一次又一次出兵都毫无建树,可以让阎宇代替他。”后主自然听从,便派出使臣,携了诏书,召回姜维。姜维正在祁山进攻魏军的营垒,忽然之间一天连来三道诏书,命他班师。他无可奈何,只好从命。

回到汉中以后,姜维安排好人马,便同使臣一起到成都去面见后主。可后主一连十天都不上朝。姜维心中十分疑惑。这一天来到了东华门,正好遇见秘书郤正。姜维问他:“天子要我班师,你知道是什么缘故吗?”正笑着回答:“大将军怎么还 不知道,这是黄皓为了让阎宇立功,请求朝廷,发出诏书召回将军。后来又听说邓艾善于用兵,估计阎宇不是他的对手,这事才又搁下不提了。”姜维一听此言,不由大怒说:“我一定要杀掉这个奴才!”正制止他说:“大将军继承诸葛武侯的事业,责任大,职权重,怎么能那么感情用事?如果闹得天子都容不下你,那可就不妙了。”姜维很感激地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

第二天,后主与黄皓在皇宫后花园设宴饮酒,姜维领几个人直接进来。早有人向黄皓通风报信,黄皓慌忙躲到花园的一角。姜维来到亭下,叩拜后主,流着泪说:“臣将邓艾已围困在祁山,陛下接连降下三道诏书,召我回朝,不知陛下是什么意思?”后主默默不语。姜维又说:“黄皓奸邪狡猾,专擅朝政,与东汉末年那些祸乱国家的宦官没什么两样。只有早早杀掉此人,朝廷才可以安宁,中原才可以恢复。”后主笑着说:“黄皓不过是一个供使唤的小臣,就算他专权,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你又何必把他放在心上?”姜维叩头说:“陛下今日不除黄皓,灾祸很快便会降临了!”后主说:“爱一个人便愿意他活下去,恨一个人便要他死,你怎么连一个宦官也容不下?”说着便命人到花园一侧去找来黄皓,让他向姜维叩头请罪。黄皓哭鼻子抹眼泪地说:“我不过是伺候皇上罢了,并不曾干与国政。将军千万不要听信外人的传言,想要杀我。我这条小命就掌握在将军的手里,还 请将军可怜可怜我。”说罢,又是叩头,又是哭号。

姜维愤愤而出,见郤正,将这些情况详详细细地告诉了他。正说:“将军将有大祸临头了。将军若有个三长两短,国家也就完蛋了。”姜维说:“请先生教我保国安身的办法。”正说:“陇西有一个地方,名叫沓中,那里土地十分肥沃。将军何不仿效诸葛武侯屯田的事,上报天子,前往杏中屯田?这样,一可以收获粮食以供军中之用,二可以夺取陇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轻举妄动,最后,将军在外握有兵权,谁也不敢算计你,可以避祸。这就是保国安身的办法,将军应早早去实行。”姜维大喜,道谢说:“先生的话真是金玉良言。”

第二天,姜维上表后主,要求去沓中屯田,仿效诸葛亮,后主答应了,他便回到汉中。


转载须保留网址:https://www.caidaoke.com/bk/27210.html
相关内容:
『 猜你喜欢 』
  • 三十六计故事·借刀杀人

    春秋末年,齐简公打算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为了救助鲁国,一个妙计在丞相子贡心中诞生。子贡发现,吴国的军事实力可与齐国抗衡,赶到吴国对吴王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

  • 三十六计故事·混水摸鱼

    故事赤壁大战,曹操大败。为了防止孙权北进,曹操派大将曹仁驻守南郡(今湖北公安县)。这时,孙权、刘备都在打南郡的主意。周瑜因赤壁大战,气势如虹,下令进兵,攻取南郡。刘备也

  • 三十六计故事·顺手牵羊-顺手牵羊什么意思

    顺手牵羊是什么意思,字面意思,军事运用,故事一,故事二,经典故事。顺手牵羊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二计,是指看准敌方在移动中出现的漏洞,抓住薄弱点,乘虚而入获取胜利的谋略。古

  • 三十六计故事·借尸还魂-借尸还魂是什么意思

    借尸还魂:原意是说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战争中往往有这类情况,对双方都有用的势力,往

  • 三十六计故事·抛砖引玉-抛砖引玉的意思

    抛砖引玉,出自《传灯录》。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

  • 三十六计故事·假痴不颠

    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虽然自己具有相当强大的实力,但故意不露锋芒,显得软弱可欺,用以麻痹敌人,骄纵敌人,然后伺机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打击。故事一秦朝末年,匈奴内部政权变

  • 三十六计故事·树上开花

    树上开花,是指树上本来没有开花,但可以用彩色的绸子剪成花朵粘在树上,做得和真花一祥,不仔细去看,真假难辩。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自已的力量比较小,却可以借友军势力或借

  • 三十六计故事·反客为主-反客为主的意思解释

    反客为主,原文,注释,解读,总结,故事一,故事二,用计案例,林冲发怒杀王伦,宁王造反先发制人,英荷争夺海上霸权,俾斯麦借火点烟。反客为主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 三十六计故事·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

  • 三十六计故事·隔岸观火-隔岸观火什么意思-隔岸观火是谁的典故

    隔岸观火,就是“坐山观虎斗”,“黄鹤楼上看翻船”。敌方内部分裂,矛盾激化,相互倾轧,势不两立,这时切切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对付你。正确的方法是静止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