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中药

秦艽-功效及作用-秦艽图片

2016-01-10 来源:网络 作者:菜刀客

秦胶介绍

别名:秦胶(《本草经集注》),秦纠 (《唐本草》),秦爪(《四声本草》),左秦艽(《张聿青医案》),大艽、左宁根(《青海药材》),左扭(《河北药材》)。具有祛风除湿的作用。

秦艽

(秦艽)图片源于中国植物图像库,作者:刘夙

处方用名

秦艽、秦胶、西秦艽、西艽、左秦艽、川泰苏。

药理作用

1、抗炎:秦艽碱甲能减轻大鼠的甲醛性“关节炎”,腹腔注射(90毫克/公斤)的效果与水杨酸钠200毫克/公斤相当。对大鼠蛋清性“关节炎”亦有作用,如预先注射氯喹或秦艽中性乙醇浸剂、水杨酸钠、皮质酮都能减轻关节肿胀的程度。并加速其消退。秦艽碱甲与氯喹、皮质酮及秦艽中性乙醇浸剂相似,但较水杨酸略强。在抗炎作用原理方面,认为秦艽碱甲是通过兴奋肾上腺皮质而实现的,因切除肾上腺后,秦艽即无抗炎作用;同时也证明了它确能使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降低,而切除垂体后,即失去此种作用,故知其与促皮质素尚有所不同,并不能直接兴奋肾上腺皮质。对用巴比妥麻醉的大鼠,秦艽碱甲亦无降低肾上腺素内维生素C含量的作用,故知秦艽的抗炎作用是通过神经系统以激动垂体,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实现的。秦艽碱甲的双氢化物(侧链上无双键)无消炎作用,由此可见双键的存在是药理作用必要的一环。

2、对中枢神经系统:秦艽碱甲小剂量对小鼠、大鼠的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较大剂量则有中枢兴奋作用,最后导致麻痹而死亡。它本身无催眠作用,却能增强戊巴比妥的催眠麻醉作用。较小剂量能抑制狗肠瘘因灌注氯化低汞所引起的反射性肠液分泌,即抑制了狗的神经系统。

秦艽碱甲对大鼠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但较短暂;对小鼠(热板法)亦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如与玄胡索、草乌等并用,可使作用增强。

3、对循环系统: 大叶龙胆的水及醇浸出液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的作用。秦艽碱甲能降低豚鼠血压,对麻醉犬、兔亦具降压作用,使持续较短,具使心率减慢;阿托品及切断迷走神经不能阻断此种作用。此碱对离体蛙心亦表现抑制作用,因此降压作用可能即系心脏抑制所致。

4、对血糖的影响: 给大鼠腹腔注射秦艽碱甲150~ 250毫克/公斤,半小时后即可使血糖显著增高,维持约 3小时。对小鼠亦有同样作用。同时肝糖元有显著降低;切除肾上腺或用阻断肾上腺素的药物(双苄氯乙胺)后即失去此种作用,故升高血糖作用可能是通过肾上腺的释放所致。

5、抗菌: 秦艽(品种未详)乙醇浸液在体外对炭疽杆菌、葡萄球菌、伤寒杆菌、肺炎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某些常见皮肤真菌(如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6、抗过敏性休克和抗组织胺作用: 给兔腹腔注射秦艽碱甲90毫克/公斤,能明显减轻因蛋清所致的过敏性休克症状。同样剂量给豚鼠腹腔注射也能明显地减轻组织胺喷雾引起的哮喘及抽搐。

7、对平滑肌的作用:静脉注射秦艽碱甲5~20毫克/公斤,对麻醉犬回肠运动无明显影响。当浓度为1。 10000~1:12500时对离体豚鼠回肠运动也无影响。但能拮抗组织胺和乙酰胆碱所引起的肠管收缩,1:5000 几乎完全拮抗组织胺的作用,对乙酰胆碱的拮抗作用相对较弱。

中药-秦艽

(图:中药秦艽-图片源于网络)

加工炮制

1、净制拣去杂质,除去芦头,须根及茎叶,洗净泥土。

2、切制洗净泥土,拣去杂质,除去芦头,须根,稍浸,润透切片,晒干。

3、炮炙

①炒制取秦艽片用微火炒,至微焦为度,取出放凉。

剂取秦艽片加黄酒拌匀,闷润至酒尽时,取出凉干。每秦艽l00克,加黄酒60克。

性味归经

【性味】苦、辛,平。

【归经】入肝、胃、胆三经。

功效主治

1、祛风胜湿, 《神农本草经》曰:“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疼。”《名医别录》曰:“疗风,无问新久,通身挛急0”风寒湿邪,阻滞经络,风胜为行痹,遍身关节,游走痛疼;寒胜为痛痹,痛有定处,疼势剧烈,得热则减,遇寒加重;湿胜为着痹,关节疼痛,重着不仁;三痹日久,郁而化火,则为热痹,关节红肿热疼,步履困难。秦艽辛散苦泄,质润不燥,为“风药中润剂,”祛风湿,通经脉,止痹疼,又无辛燥伤阴耗血之弊,且有清虚热,退湿热之功,故痹症无问新久,寒热皆可,为三痹必用之品。

2、通络治瘫, 《本草从新》论秦艽主:“活血荣筋。” 《症因脉治》又曰:“起居不慎,卫气不固,风邪入于经络,邪踞不散,气血阻绝,则半身为之废矣、”正虚于内,腠理不密,脉络空虚,风邪入乘,气血痹阻,轻则肌肤不仁,手足麻木,重则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肢体拘急,舌苔薄白,脉象弦滑。秦艽辛苦性平微温,祛风通络,散一身风邪,引药直达病所,与养血活血之品,扶正祛邪,通络治瘫。

3、退疳积滞热, 《日华子本草》曰:“消疳及时气。” 《血病论》又曰:‘‘食积发热者,手足心腹热,胸满哕逆, 大便不调,日晡及夜发热。”积滞发热,小儿多见,食积 滞中,阳气不达,郁而蒸热,午后较甚,暖腐吞酸,两颧 潮红,肚腹发热,苔腻脉滑,治当化滞清热。秦艽清利肠 胃湿热,与消积之品,积热共治,以退疳热。

4、清骨蒸潮热, 《日华子本草》曰:“主传尸骨蒸。” 《医碥》又曰:“阴虚者,肾水虚也,火性本上炎而外现, 得水以制之则离交于坎,龙潜于渊,内蕴而为神明,下济 而成交泰,若阴亏水虚,则火烈焚,灼为炭矣,或由色欲损精,或由泻痢亡阴,或由燥热伤液,皆能致之矣。”肾 水亏虚,阴不济阳,虚阳浮越,而见午后潮热,骨蒸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心悸失眠,腰酸遗精,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秦艽有清退虚热之功。与滋阴药相伍,其效更著。

5、退湿热黄疸, 《本草品汇精要》曰:“主风湿、黄疸。”《神农本草经》又曰:“下水利小便。”湿热外袭,郁而不达,湿不发泄,久而生热,热气不宣,固结生湿,湿得热甚,热得湿炽,内阻中焦,运化失常,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皮肤,分为黄疸。秦艽善清阳明湿热,又能疏利肝胆之气,更有通利二便之功,宣通诸腑,引湿热直走二阴,利尿退黄。

6、利水通淋, 《本草害利》曰:“利湿通淋。”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水湿不化,郁久化热,湿热不注,膀胱不利,小便频急,热涩刺疼,色黄混浊,小腹胀疼,舌红苔黄,脉象濡数,秦艽既去阳明湿热,又能利尿通淋,故治湿热淋浊。

7、鉴别应用 独活与秦艽皆治风湿痹症,下部风湿多用之。然独活辛温,祛风散寒力胜,用于偏寒者;秦艽则三痹皆宜,且清阳明湿热,用于偏热者。

秦艽的作用

(图:秦艽的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菖蒲为之使,畏牛乳。(《本草纲目》)

2、然久痛虚赢,血气失养,下体虚寒,酸疼枯瘦,小便利者,成非所宜,(《本草求真》) 3、疏散泄利之品,凡气血亏虚,身疼发热,或下部虚寒,小便不禁,大便溏泄者忌服。

【配伍应用】

1、配防风, 防风辛苦微温,升发行散,为治风通用之品,兼能胜湿止疼。秦艽辛苦性平。辛散苦泄,为风湿要药,且入肝经,舒筋止疼。二者均为“风药中的润剂”,性味平和,寒温相宜,无论虚实新久,但见风湿痹疼,筋脉挛急,肢体麻木,皆可用之。

2、配鳖甲,鳖甲成寒入肝,至阴之性,主厥阴血分 之病,益阴除热而消散;二药协同,透肌退热,擅治虚劳骨蒸潮热。 风劳之病,感受风邪,未解入里,风为阳邪,易从火化, 风热相搏,日久血枯,则为阴竭,虚火复炽,骨蒸劳热, 秦艽祛风邪外出,鳖甲益精血滋阴液,二药相济,风劳可 除。

3、配防已,防已苦寒,性善下行,功长利水,泄经络 之湿淫,利脏腑之水邪。二药相使,防已助秦艽,疏泄湿 热,加强通湿滞,散风结,舒筋络,利关节之功,治湿热 痹阻,且清利湿热,利尿退黄。

4、配海桐皮,海桐皮苦辛平,祛风除湿,通络止疼,宣散之品,循经达络,偏于走上。本品辛散苦泄,性味平 和,风药中之润剂,偏于走下。二药配伍,上下同治,寒 热皆宜,共治诸痹。

5、配威灵仙,威灵仙辛咸温,辛咸走散,性温通利, 祛风胜湿,通经活络,其性燥烈。本品为风药中之润剂,二药合用,一润一燥,润燥 相济,共治风湿痹疼,麻木瘫痪。

6、配当归 ,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行气止疼。“治 风先治血,血活风自灭”,二药合用,既能活血祛风,通络舒筋以治瘫痪,又可活血散寒,通络止疼以治痹症,相须为用。

7、配茵陈,茵陈苦寒,燥湿清热,渗利小便,为治黄疸要药。二药合用,皆能清利湿热,利尿退黄,功用相 近,其效累加。

8、配鸡内金鸡内金甘微寒,运脾健胃,微寒清热。 二药合用,治疗食积不化,小儿疳积,午后蒸热。

9、配忍冬藤,忍冬藤甘寒,清热解毒,除经络风热, 二药合用,用于湿热痹症,关节红肿、热疼,屈伸不利。

10、配石苇,石苇甘苦微寒,上清肺热,下利膀胱, 为清热通淋要药。二药合用,皆有清热利水通淋之功,用 于湿热淋浊,尿急涩痛。

方剂制剂

1、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本品、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细辛、羌活、防风、黄芩、石霄、臼芷、白术、生地、熟地、白茯苓、独活。功效:祛风清热,养血活血。主治:风邪初中经络。症见口眼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为“六经中风轻者之通剂也”。

2、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 :本品、鳖甲、地骨皮、柴胡、知母、当归。剂型:上药为粗末。服法用量:每月艮15克,水一盏,青蒿五叶,乌梅一个,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临卧各一服。功效:滋阴养血,清热除蒸。主治:风劳病。症见骨蒸盗汗,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午后潮热,咳嗽困倦,脉象微数。

3、防风汤(《宣明论方》): 防风、秦艽、甘草、当归、赤茯苓、杏仁、肉桂、黄芩、葛根、麻黄、生、大枣。功效:祛风胜湿,宣痹止痛。主治:行痹。症见痛无定处,游走于关节、肌肉之间。

4、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独活、寄生、秦艽、杜仲、牛膝、细辛、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功效: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症见腰酸膝疼,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5、秦艽升麻汤(《卫生宝鉴》) :升麻、秦艽、葛、炙甘草、芍药、人参、白芷、防风、桂枝、葱白。功效:祛风通络,散寒解痉。主治:中风手足阳明经。症见口眼歪斜,恶风恶寒,四肢拘急,不汗出。服后避风寒处卧,得微汗出则止。

6、秦艽汤(《不知医必要》) :本品、羌活、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独活。功效:祛风通络,养血活血。主治:风中经络而痛偏于血虚者。

7、秦艽天麻汤(《医学心悟》) :本品、天麻、羌活、陈皮、当归、川芎、炙甘草、生姜、桑枝。主治背痛连胸。

8、治黄疸、皮肤、眼睛如金黄色,小便赤(孙思邈) :本品半斤(180克),牛乳三升(1800毫升)。煮取一升(600毫升),去滓。内芒硝一两(30克)服。

9、治黄(《海上集验方》) :本品一大两(30--36 克)。细锉、作两帖子,以上好酒一升(约650--800塞升),每帖半升(350毫升),酒绞取汁,去滓。空腹分两服,或利便止。

10、秦艽汤(《圣济总录》) :本品、柴胡、知母、甘草(炙)。功效:滋阴清热,润燥止咳。主治:虚劳潮热,咳嗽,盗汗不止。

11、治小便艰难,胀满(《太平圣惠方》) :本品30 克,以水一大盏,煎取七分,去滓,食前分做21艮。

12、治小儿骨蒸潮热,减食瘦弱(《小儿药证直诀》) :本品、炙甘草各30克、薄荷15克。每用3~6克,水煎服之。

13、疮口不合(《仁斋直指方》) :秦艽为末掺之。

相关内容: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