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中药

大豆黄卷的功效及作用

2016-01-10 来源:未知 作者:菜刀客

大豆黄卷介绍

【正名释名】始载于《神 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为豆 科檀物大豆的种子经发芽干 燥而成。陶弘景说:“黑大豆 为蘖芽,生五寸长,便干之, 名为黄卷”。

【别名异名】大豆卷(《本草经集注》),大豆蘖、黄卷(《食经》),卷蘖(《食疗本草》),黄卷皮(《本草图经》),豆蘖(《纲目》),豆黄卷(《本草易读》)。

【处方用名】大豆卷、大豆黄卷、清水豆卷。

性味归经

【性味】甘,平。

【归经】入胃经。

功效主治

1、清热利湿 大豆黄卷味甘性平,且具有生发之气,长于清利湿热,又可发汗解毒,多用于湿暑、湿温之有表证者,本品既可解除表邪,又可清利湿热。对湿热内蕴所致的发热汗少,胸痞不舒,骨节烦痛等证用之最宜。

2、通利血脉大豆黄卷性温,有通利血脉之效,又长于清利湿热,如《本经》目:“治湿痹筋挛膝痛,五脏不足,益气宣胃,破妇人恶血,除胃中积热,消水气胀满。”

3、治胃中积热 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辛辣炙搏,损伤脾胃,湿热内生,郁积日久化火,致胃中积热,如《症因脉治・内伤胃脘痛》曰:“七情六欲之火,时动於中,膏粱炙搏之热,日积于内,热久成燥,积热之痛作矣。”症见:胃脘灼痛,痛热急迫,胸闷胁痛,烦躁易怒,嘈杂吞酸,口干而苦,喜食凉饮,目赤头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大豆黄卷有清热,通血脉之效。如《普济方》载:“治胃中积热,大豆黄卷(炒)一升,酥半两。为末,食前温水服一匙,日二服。”

4、血瘀闭经 多因寒凝气滞,瘀血内停,冲任血行不畅所致。月经数月不通,小腹胀痛或拒按;精神抑郁,胸闷肋痛,性急易怒;舌边紫暗或有瘀点,脉象沉弦。大豆黄卷,善达木郁,行经脉而破血瘀。如《本经》曰:“……破妇人恶血。”《本草汇言》曰:“大豆黄卷,活血气,蓐妇药中多用之,有行瘀血之妙也。”

鉴别应用

豆豉与豆卷,均有发表之功,但豆豉味辛,功偏宣透;豆卷甘淡,功偏清利。故在应用上,豆豉多用于风热在气分之发热,而豆卷则适宜于湿热蕴结之发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克,捣汁或入散剂。

化学成分

种子含丰富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另含胆碱、黄嘌呤(Xanthine)、次黄嘌呤(Hypoxanthine)、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菸酸、钙、钾、硅等。多种氨基酸,如天冬酰胺、甘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 对肺炎球菌、金黄色莆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2、抗病毒作用适用于病毒性感冒、流感等。

加工炮制

1、发芽取拣净的颗粒饱满的大豆,加水浸泡至外皮微皱,捞出,置能排水的容器内,盖好,每日淋水卜一 2次,保持湿润,至发芽约长6―9毫米时,取出,晒干。

2、灯心草,淡竹叶制取灯心草、淡竹叶,置锅内加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大豆黄卷,用文火煮至汤吸尽,取出,晒干。每大豆黄卷100公斤,用灯心草600克,淡竹叶1200克。

3、炒制取大豆黄卷,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

4、麻黄汤制 取黑豆洗净,以麻黄汤(先加入煎麻黄,冷后用)泡透后,加草包好,每天淋水1―2次,至芽长l.5厘米为度,取出,晒干。每公斤黑豆,用麻黄60 克。

5、清温解毒汤制 鲜豆卷硒至七成千,加入清温解毒汤,用微火煮至汤尽,晒干。每黄豆6公斤,清温解毒汤1剂。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恶五参、龙胆。

2.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杀乌头毒。

【配伍应用】

1.配柴胡:柴胡苦平,入肝胆、三焦经,为运枢达腠之要药。能疏泄开表,透邪退热。大豆黄卷甘平,专入脾胃,善于通达宣利,能泄水湿之邪,外可透发,解表祛湿,内可清利行水。二药相伍,相辅相成,能疏解腠理,宣展气机,使E焦得通,下焦得利,具有透邪祛湿,解表退热之功。临床宜用于感受暑湿,腠理壅闭,湿热蕴滞所致的发热,恶寒,身重胸闷,呕恶等证。

2.配附子:附子大辛大热,温肾补火,大豆黄卷味甘性平,善于通达宣利,解表祛湿,通利血脉,附子药性刚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二药相伍,相使相助,共奏温阳散寒,除湿止痛,温肾行水之效。多用于阳虚寒湿内侵,气血凝滞而见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等证。

3.配川芎:川芎善于祛风活血,行气止痛,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升阳气,祛湿气,味辛开散而不守,为血中气药;大豆黄卷味甘性平,专入脾胃二经,善于通达宣利,能泄水湿之邪,且能通利血脉。二药伍用,相互促进,功效益彰。使祛风除湿,通瘀行滞,止痛作用增强。用于治疗风寒湿邪侵袭肌表,血中风寒湿凝阻所致一身肢节疼痛。重着酸困等证。

4.配丹参:丹参入血分,活血祛瘀,化瘀生新,散瘀止痛。大豆黄卷专泄水湿,善达木郁,通利血脉,如《本草汇言》曰:“大豆黄卷,活血气,消水肿之药也。蓐妇药中多用之,有行瘀血之妙也。”二药配伍,气血双调,活血行气,通络止痛力量增强。

5.配白术:白术甘温,功专健脾运湿,安定中州。大豆黄卷,具有生发之气。善于通达宣利,行水除湿,二药伍用,一补一消,消补兼施,补以扶正而助祛邪,攻以祛邪而益正复,具有健脾助运,疏滞开壅,利水消肿之功。临床宜用于中焦气虚,脾失健运,湿阻气滞所致的胃脘胀闷,食少倦怠,腹满水肿等。

方剂制剂

1.薯蓣丸(《金匮要略》) 山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豆黄卷、地黄、当归、川芎、白芍、麦门冬、阿胶、桂枝、红枣、干、柴胡、防风、杏仁、桔梗、神曲、白蔹。功效:调理脾胃,益气和营。主治:身体瘦弱、易患外感,自汗畏风,咳嗽气短,痰中带血,精神倦怠,四肢麻木,健忘失眠等。

2.牛黄清心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牛黄、犀角、羚羊角、黄芩、白蔹、桔梗、苦杏仁、肉桂、蒲黄、柴胡、防风、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干姜、红枣、山药、当归、白芍、川芎、麦冬、阿胶、神曲、大豆黄卷、麝香、雄黄、冰片、朱砂。功效:清心开窍,豁痰定惊,熄风通络,扶正安神。主治:中风,眩晕,易惊心烦,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蜜丸。每丸重3克。每服l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若喉中痰鸣,可用竹沥水送下。

3.大豆散(《圣济总录》)大豆黄卷、大黄。捣罗为散。每眼二钱匕,临卧时,煎葱,橘皮汤调下,治水病。通身肿满,喘急,大小便涩。平时以利大肠为度。

4.黄卷散(《普济方》)大豆黄卷(炒)一升,酥半两。为末,食前温水服一匙,日二服。治头风,湿痹,筋挛膝痛,胃中积热,大便结涩。

各家学说

1.《本草汇言》:“大豆黄卷,活血气,消水胀之药也。蓐妇药中多用之,有行瘀血之妙也;水肿方中多用之,有行水之功也。仰思前古治湿痹久着与筋挛膝痛,皆血与水气之所结也。《局方》牛黄清心丸,用此以去风痰,解烦郁,通心气,安神明昏乱,亦借此开通发越之意云。”

2.《本经疏证》:“夫湿痹而筋挛膝痛,湿闭于下者宜升,湿不闭则筋自舒,筋既舒则膝自不痛。舒筋之物,有薏苡,木瓜,牛膝,何以独取大豆黄卷?夫木瓜治转筋,非治筋挛,薏苡治筋急拘挛,不治筋孪,牛膝治筋挛,能降而不能升。既治筋挛,又欲其湿升者,舍大豆黄卷别无物矣。所以者何?湿流关节,关节之大者如膝,而又最近于腹,湿既痹于此,势不能下,又不能升,与其逐而下之,仍无出路,奠苦就近使上于腹,或从小便,或从汗出而解。仲景薯蓣丸治风气百疾,取此与柴胡、桂枝、防风、白蔹为伍,亦岂不以其能发耶?”

3.《吴医汇讲》:“周思哲曰:大豆黄卷,古人罕用。《本草》载其性曰:治湿痹筋挛膝疼,五脏不足,益气宣胃,破妇人恶血,除胃中积热,消水气胀满。即《金匮》虚劳门薯蓣丸于气血并补方中佐之。后之著方解者,有宣发肾气之论,亦未谓其发表也。近来误作表药者,其故何欤?盖因吾吴人喜服轻方,而昔之治病,俱于医家取药,有马云元仪预用麻黄汤浸豆发蘖,凡遇应用麻黄者,方开豆卷,俾家无所疑惧,渠得药投中病,曲以两全,此心亦良苦矣。后医不明细底,竟认豆卷与豆豉同类,公然影射作为表剂,但肆中豆卷岂亦有麻黄浸发者乎?即以格致理论之,豆得水而发蘖,或能些微宣湿,亦不能为逐表药也。若用之,三钱之豆卷,即可表汗,世人认此为蔬菜者,每食盈簋,何不汗至亡阳耶?”

4.《本草便读》:“豆卷,即黑豆浸水中生芽者也,其性味功用,与黑豆大同。然其浸水芽,则有生发之气,故亦能解表。至于宣风解毒,乃豆之本性,能舒筋者,亦因水湿所困耳。”

5.《长沙药解》:“大豆黄卷,专泄水湿,善达木郁,通腠理而逐湿痹,行经脉而破血瘕,疗水郁腹胀之病,治筋挛膝痛之疾。”

6.张寿颐:“豆黄卷,孟诜谓破妇人恶血,濒湖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则此药之性情效用,盖与豆豉大同小异,本不在发表解肌之例,但分之江浙市廛中,则亦以麻黄汤浸过,发汗又确有证验,是因制法之变迁,而药物性情,今菲昔比矣。用药分量,随人体质,酌量轻重,亦如豆豉之例。”


 

相关内容: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