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路:冬至养生汤-冬至艾灸补阳20151222

2015-12-22 来源: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 作者:菜刀客

以下内容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健康之路20151222期节目视频及要点内容,本期养生主题《冬至养生》。养生讲述专家:中国主任医师——吴中朝。主持人:冀玉华。

冬至大如年

冬至又叫冬节、交冬,是历史上第一个被确定下来的节气。自古以来都把冬至当作节日来过,有句话叫“冬至大如年”。冬至补养可以预防鼻炎、哮喘、过敏性皮炎等春节常见病。

冬至的养生重点

专家介绍:冬至的养生重点是补阳,古人论述:“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是阴气最盛阳气开始生长的日子,因此要顺应天时开始补阳。

阳气不足的表现

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冬至养生汤

专家介绍:冬至养生适宜喝黄芪仔鸡汤。鸡偏温,一年以内的鸡最好;黄芪补气。

黄芪仔鸡汤

【材料】仔鸡1只、黄芪40克、葱各30克、20毫升。

【做法】黄芪煎汁滤渣。仔鸡大火煮开去沫,加葱姜酒,中火煮30分钟后加黄芪汁,转小火煮2小时。

【功效】补充阳气,提高抵抗力。

黄芪仔鸡汤

黄芪仔鸡汤

冬至运动补阳

运动是冬至补阳的重要方法。何嘉博士与代金刚博士现场演示运动补阳的冬至养生操:升嘶降嘿式。

冬至按摩耳部补阳

专家介绍:冬至时节可多按摩耳部帮助补阳。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按摩耳朵能补充肾阳、温经通络、调和气血。(专家现场演示按摩耳朵巧补阳)。

冬至艾灸补阳

冬至艾灸能扶助阳气生长。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艾灸太溪穴有温补肾阳的作用,可以用太乙神针来灸太溪穴补阳气。

太乙神针组成

【材料】艾绒、硫黄、麝得、没药、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川芎、独活、雄黄、全蝎等。

太乙神针

太乙神针

冬至拔罐补阳

专家介绍:冬至补阳拔罐更适宜。刺血、刮痧多适用于夏季,冬至拔火罐补阳作用更强,但是火罐安全性不如抽气罐。将竹罐放入有桂枝、肉桂、细辛、补骨脂、巴戟天、仙灵脾的药水中煎煮半小时后用竹罐拔肾俞穴。(专家现场演示拔竹罐的方法)

竹罐补阳方

【材料】桂枝、肉桂、细辛、补骨脂、巴戟天、仙灵脾各30克。

【做法】加水五升煎煮半小时,将竹罐放入一起煮制。

竹罐补阳方

竹罐补阳方

相关内容:
『 猜你喜欢 』
  • 黄芪仔鸡汤-冬至补阳

    【材料】仔鸡1只、黄芪40克、葱姜各30克、酒20毫升。【做法】黄芪煎汁滤渣。仔鸡大火煮开去沫,加葱姜酒,中火煮30分钟后加黄芪汁,转小火煮2小时。【功效】补充阳气,提

  • 杞黄养生汤

    杞黄养生汤。杞黄养生汤原料:鸡一只、黄芪30g、枸杞子15g、黄酒适量。做法:把鸡洗净后切块,然后将黄芪和枸杞子洗净后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和黄酒,大火煮开后,转小

  • 健康之路:艾灸调理脾胃和五更泻20130206赵吉平

    五更泻。艾灸的作用,艾灸为什么选择艾草,治疗胃病的穴位,治疗五更泻的穴位,艾灸后注意事项。足三里穴,中脘穴,三阴交穴,神阙穴,关元穴,天枢穴,太溪穴,健脾温肾止泻,醋浸

  • 艾灸的方法-艾灸的作用_万家灯火20160609:王旭东

    端午的艾草最好,艾灸的记载,艾灸的作用,艾灸的灸法,神阙穴艾灸,中脘穴的艾灸,隔盐灸的作用,隔姜灸的作用,隔葱灸的作用,隔蒜灸的作用,中医长寿大穴。以下内容为江苏卫视万

  • 健康之路20150610我艾我健康(二)艾灸治疗脾胃虚寒

    艾灸治疗脾胃虚寒,肾阳虚的表现,体虚肺寒。以下内容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健康之路20150610期节目视频及要点内容。本期养生主题《我艾我健康(二)》。养生讲

  • 牛蒡香菇牛肉养生汤的做法

    牛蒡香菇牛肉养生汤主要食材介绍,牛蒡香菇牛肉养生汤制作过程。天气越来越热了,所以我们今天考虑到夏天到来之前,趁着还没有热得满身冒汗,消化功能还不是太差,我们先吃点能让我

  • 用艾灸治疗失眠的方法-赵吉平

    现在有35%的女性越来越被抢眼所困扰,这个数字在世界上的比率也在越来越高的增长和提升。我们到底为什么把睡眠丢了,我们丢了到底怎么才能找到它。

  • 艾灸缓解面色苍白

    面色苍白可以通过艾灸的方法来得到缓解,主要是两个穴位:一个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劳宫穴,一个是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 在五形中心主火肾主水,取劳宫与涌泉是取他们水火既济相互协调

  • 吴大真,隔姜灸,足三里,艾灸,酿苦瓜20160804家政女皇

    夏季是驱寒去湿的最佳季节,很多因寒湿引起的疾病都可以通过艾灸的方法进行调理,艾灸对于夏季肠胃问题也有很好的调理作用。也有不朋友买了艾灸条自己在家灸,不过艾灸千万要选对穴

  • 二十四节气北斗指向图_四季北斗朝向示意图

    四季和节气的气候变化规律是由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位置变化形成的。在科技落后的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通过观察太阳照射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和北斗七星勺柄位置的变化发现了这些